公开事项名称: 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索引号: PT00714-2011-001
生成日期: 2011-12-20   发布机构: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内容概述/关键字: 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备注/文号:
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公开时间:2011-12-20 点击:9167次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

2010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福建省、莆田市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了适应新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推动学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专科层次全日制工科类高等院校,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福建省第十届文明学校,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院校,福建省高校安全稳定先进集体。学院被省教育厅列入对接台湾有关大学推广教育的的5个基地之一,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莆田,面向湄洲湾区域,辐射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工科为主打,以课程体系建设为特色,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专业体系

学院自2000年以来先后与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合作招收三年制高职,主要招收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工程、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随着我省十大支柱产业电子、机械、化工迅速发展,我院的专业设置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拓展。在原基础上增设了应用化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在对社会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出并实施了专业调整改革的方案,专业门类及专业数量逐步增加,现有20多个专业。其中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精品专业,院级精品专业达8个。

(二)人才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232人(不含兼职教师),现有教师183人(不含外聘兼职教师51人),专任教师数160(不含双肩挑教师9人、辅导员14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职称教师44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87人(含在读博士、硕士15人)。学院现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116人,其中具有“双师素质”型教师68人,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总数的58.6%。在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120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及学位(含在读14人)的70人,占青年教师的58.3%。在16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者3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8%

(三)办学成就

学院成立后,通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企业需求驱动,重构课程模块,培养‘双高’人才”的办学特色。毕业生“双证书”通过率达98.5%,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和重用,连续几年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 20082010年度,学院的就业工作均被省人事厅、教育厅评为“优秀”;200811月,学院接受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荣获“优秀”等级;学院还先后被评为莆田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第十届“文明学校”、“二类平安校园”,福建省高校第十届“文明学校”;2009年获得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2010年组织2000多名学生参加省运会开幕式排演活动,被省运会组委会评为“先进集体”。

(四)办学条件

学院规划用地1000亩,目前占地面积535亩。校舍建筑面积125000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57558平方米。近三年,学院建成112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936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6000平方米的融消防用水与校园景观为一体的人工湖、400标准运动场。正在建设及筹建的项目有:9000多平方米的学生公寓、150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2600多平方米的金工实习车间、598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

(五)存在问题

围绕 “做大做强”、“做新做特”的发展战略,对照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指标,我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打造新学院、建设新高度的内涵建设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学院前期发展中,狠抓内涵建设,初步建立了规范有序、运转协调、执行有力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各项教学保障和配套工作稳步开展,但新学院的打造,示范新高度的内涵建设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有:(1)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力度不够,与行业企业结合办学的紧密度还需加强,体制需创新,互促机制需要完善;(2)在专业内涵建设方面,专业群内部发展不均衡;(3)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学形式有待优化,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4)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课教师不足,特别是专业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太合理。初级职称所占的比例较大,中高级职称偏少,部分专业的情况更加严重。教师队伍中硕士研究生或硕士学位的教师偏少,各专业骨干教师分布不平衡,中青年教学科研拔尖人才或缺,教师中专业带头人偏少,尤其是针对“专业设置应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缺少双师素质教师。

2、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办学特色积淀不够

几年来,我院围绕高职院校办学的各项常规指标进行超常规的建设与投入,为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我院的办学特色。但由于建院历史较短,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对同类院校发展有较强的示范、启示作用的办学特色还不十分鲜明。主要表现在特色建设基础尚不雄厚,建设着力点尚不明朗,对办学实践特色的总结研讨、提升得不够。

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为上”的办学理念,实施“树品牌、创特色、建示范”的办学战略,全面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增强办学活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通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长需要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高效的管理机制;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工科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结构逐步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升,服务海西和城市建设的能力切实增强。学院今后十年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巩固成果,凸显特色,深化改革,创建品牌。力争到2020年,使学院基本达到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标准,具有鲜明办学特色、专业特色、人才特色和优良品牌效应的高职院校,成为海西中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先行院校。

2、实施“二步发展战略”:

第一步(2011-2015年),争创、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力争获得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第二步(2016-2020年),争创、建设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力争通过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国家级高职院校;

在校生规模及短期培训规模目标

目标内容

2010年(人)

2015年(人)

2020年(人)

高等职业教育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

3556

6500

8000

继续教育规模

(含短期培训)

 

500

1000

国家级项目成果目标

时间

2013

2016

2020

1 项国家级项目(含国家级精品课程、实训基地、教学改革成果奖等),力争获得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2 项国家级项目,力争通过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

2 项国家级项目,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显、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高职院校。

(三)专业建设

1、提高服务海西建设水平

学院以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和莆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深入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努力创建一个专业门类多样、布局合理、产业重点突出、区域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提升人才培养的前瞻性、针对性、灵活性,科学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努力打造海西区域经济建设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根据区域经济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及专业内部布局,重点打造3具有品牌优势的专业及相关专业群。

2、加快形成专业特色

围绕“海西”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战略,加大工科类专业建设力度;依托莆田市“把莆田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强市、百万中心城市、制造加工基地、水陆交通枢纽、滨海旅游胜地”的发展战略,发展优化现代服务业类专业结构,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群体系,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强调学院的专业建设与莆田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专业布局及专业方向群与莆田市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同时,遴选一批具有幅射带头作用和行业背景优势的专业予以重点扶持和建设,以点带面,形成一个重点突出、全面发展的总体格局。学院规划2020年高职高专专业数为41个,学生数为 8000 人。其中:电子工程系专业数7个,信息工程系专业数7个,机械工程系专业数9个,化学工程系专业数6个,工商管理系专业数6个,工艺美术学院专业数5。到2020年,院级精品专业达到22个以上,省级精品专业达5-8个,国家级精品专业12个。建成院级精品课程35门以上,力争省级精品课程达到13-18,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

鼓励教师编写出具有高职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教材,“2011-2020”年期间要编写特色教材40-50部,参与编写并完成高职高专规划教材10-15部。“2011-2020”年期间力争开发实践实训教材6080本,使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比例达到90%以上。对于发展迅速的专业,要及时购进反映其前沿水平的教材,同时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

3、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教育思想改革为先导,以“夯实基础、提升质量”为根本,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以深入的专业调研为基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系统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结构,全面提高专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毕业生质量。

加大经费投入,改善专业建设硬件条件,尽快建成以专业群为依托的实训中心,设置一定数量的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具有仿真模拟现场或仿真特点的实验实训室,加快引进具有生产性质的车间和生产线,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4、完善专业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完善专业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领导机构。成立由行业协会、企业界、教育界、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把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每个环节纳入到统一的领导之下,及时掌握莆田地区及周边地区产业政策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适时调整专业布局和发展建设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设置和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前瞻性。

健全和完善学院专业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学院专业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检查制度,每年定期对专业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和整改,实现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促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与职责。使教师热爱党、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建立并逐步完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在学院教师考核、职务评聘、评优奖励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适度扩大在编师资队伍规模,加大企业技能型实训指导教师的聘任力度。以全员聘任制为主的人事、分配体制改革为动力,到2020年,生师比16:1,教师总数应为563人。其中公共课教师30%,为169人;专业技能课与专业基础课教师70%,为394人(其中外聘教师占50%,为197人);专任教师366人;“行政后勤等管理服务人员不得高于40%”,为375人。其中管理岗位占17%,为159人;工勤技能岗位占7%,为66人;其他教学辅助岗位:工程、实验、图书、财务、档案、医务等专技岗位占16%,为150人,全院在编教职员工将达到741人。

2020年,力争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35个,培养高等职业院校省级专业带头人15名。引进和培养能适应当地经济需要的专业技能群教学团队领军人才5-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3人,“省级教学名师”58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88%以上,共347人,具有技师、高级技师等职业(执业)资格的教师达到100名,重点培养双师素质专业骨干教师70名左右。以职业教育为主线,着力拓展执业技能培训和考证工作。合理调配现有人才资源,做强现有优势特色专业,培育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新兴专业,促进创新团队形成,优化队伍结构。专任教师中高级职务比例达到40%。特色优势专业、省级重点建设的精品专业高级职务人数要达到45%以上。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达到80%,高技能、双师素质达35% 过人才引进和培养,改善学缘结构,逐步形成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学院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满足人才培养、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

3、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进一步完善学院的进修培训相关规定,切实做好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进修、访学等措施加强对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中青年骨干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成为教学与科研的中坚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按照国家05方案要求实现全员培训。

专业梯队建设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及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学院批准的每一专业方向确定一到两名专业带头人。切实做好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培训工作,从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专业带头人,优先选派他们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访问,到企业进行实训培训。实行专业带头人动态管理制度,专业带头人的任期为三年,每年对专业方向的梯队建设状况进行考核。

以国内重点大学、教育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为依托,通过研修、访学、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的针对性培养。进一步加大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完善教学名师培养与选拨机制,通过政策倾斜、资金补助等方式鼓励全体教师参与教学名师的评选活动。

建立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学习制度,有计划安排教师到对口单位顶岗挂职,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参加“双师”素质培训,获得“双师”资格。

4、加强教师队伍管理

严格教师管理,探索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将教师按照特长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根据教师的岗位要求,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坚持公开、客观、全面的原则,严格日常考核和学期及年终全面考核,以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惩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落实教学工作督导、告诫制度,对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反馈教学意见。实施院内“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实现教师职务聘任与岗位责任相统一。对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调整其工作岗位,并按调整后的岗位享受相应待遇。

(五)人才培养

1、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各专业岗位能力的特点与需要, 以企业生产技术为主要标准,由学院和企业组织专家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专业核心课程,工科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进一步深化“三三”式顶岗预就业、“项目实战”、“三段递进”、“订单培养”等学院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方针,着力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学院办学活力,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2、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按照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调整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将相关职业技能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中,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至2015年,各专业实现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双证书率达90%,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3、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各专业深化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训练学生技能、工艺和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说专业、说课大赛等活动,推动教师采取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模块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至2015年,各专业所有课程完成课程标准建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体系的重构。

4、实施校内生产性实训

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通过“校中厂”建设,把相关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能工巧匠引入课堂;通过“厂中校”,相关专业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至2015年,学院建立“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创新机制。

5、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院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办法,建立企业接收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至2013年完善现有学生顶岗实习、预就业的管理制度;探索学生双学籍管理制度,即学院教学学籍和企业实习学籍,至2015年,建立学生双学籍管理制度;至2020年,建立完善校企联合评价制度、专兼职教师互动制度、企业对学生奖惩制度等。

6、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六)社会服务

1、加强科研能力建设,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以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倡导跨专业、跨专业进行科研团队建设,造就一批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科研中坚力量,到2015年,建设 3 个科研团队。加强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在学院现有的科研机构的基础上,根据学院人才资源,到2015年,再建立 1个技术应用中心或工作室(研究所)。根据莆田经济发展特点,采取多种人才引进方式,与全国各知名高校或研究院所合作,依托学院已有资源,到2020年,每个系根据专业特点成立 1个工作室,以形成学院的研究特色。

加强产学研平台建设,构建和完善学院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形成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能配合最新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专业。强化科研为地方服务的意识,主动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到2020年,与企业合作建设 6个产学研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形成紧密型产学研结合,提高学院专业建设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研实力。学院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力争每年平均达到 50 万元,主要用于各级科研课题的研究的配套、院级课题立项、科研奖励及科研团队与工作室(研究所)的建设等。到2020年,争取承担国家级课题 2 项,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每年2    项,引入科研课题经费达年均 30 万元以上,获得专利 5 项。年平均发表论文 30 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年平均发表 5 篇以上,年平均出版著作 5 部,争取每年获得 1 项厅级以上科研成果或教改成果奖项。

2、加快继续教育发展

加大继续教育投入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继续教育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完善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确保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发展与学院其他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进行。稳步发展成人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办好社区大学,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向省教育厅申办函授(大专)教育,争取2012年起招生,每个系都开设1-2个函授(大专)教育专业;巩固小自考办学成果,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加强与知名本科院校联合办学力度,到2020年开设覆盖我院专业的成人专升本专业;与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等院校合作,开设自考本科衔接考试专业6-10个,鼓励在校大专生参加自考本科衔接考试。

积极探索市场需求,开发新的培训项目。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大力争取政策性、指令性培训项目,积极争取工考培训、财务人员培训、农民工培训等培训项目。在保证校内培训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严把质量关,做强培训项目,重点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考前培训。至2020年学院培训达 1 人次。加强与周边地区企业行业的联系,为企业行业量身定做培训项目,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增强服务能力,尽量提高学院现有设备的使用率,使其在社会服务中产生效益,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学习服务平台,不断拓展办学新思路,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巩固基础,发展规模,提升内涵,创建特色。大力推进成人学历教育改革与创新,积极开展多层次的开放学历教育和多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及社会服务。力争到2015年,继续教育规模(含成人学历教育和各类短期培训)达到500人,2020年达到1000人。坚持以社会和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习者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增强继续教育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健全宽进严出制度和“学分银行”制度,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办的区域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好天网(卫星系统)、地网(互联网和宽带专用网系统)、人网(省、市电大办学系统)“三网合一”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莆田市终身学习在线”等网络的作用,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积极推行各类继续教育之间、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制度与机制,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实现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增强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

(七)实训基地

1、切实把实训基地建设放在优先位置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必须达到技能培养要求为标准,内外并举,优势互补,建立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先进性。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更新实验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在基地建设上,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到基地的科研功能,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以上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要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学生毕业时要能够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2020年,每年投入资金500万元用于建设院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建设水平基本达到省内高职教育资源共享和示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水平,积极拓展院外实训基地建设,使院外实训基地达到100家左右。

2、建立健全实训管理运行机制

为了确保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学院对实训基地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成立 “实验实训工作委员会”和专门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行管理,保证规划的实施。

制定院、系两级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明确职责范围,根据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分工,追究失职责任。通过一整套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运行管理,使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功能,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院专业特色,适当建设具有实训、实验与检测功能的实训基地,提高学院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实训基地师资、设备场地、材料、技能训练、管理机制、技术成果等全方位的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建设形式多样的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对外承包、股份制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市场运作、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实训基地人、财、物充分结合和有效利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提高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

充分利用基地资源优势,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应用、产品检测、员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站服务。

(八)校园建设

1、加强校园基本建设

加快推进校园建设重点项目,拟筹集2亿资金,按计划完成新征土地、新校门、体育馆、教学楼、院内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学术交流中心、游泳馆、室内体育场、综合行政大楼、学生宿舍楼、教工周转房、水电扩容、校园消防管网系统设施改造等项目建设。合理安排每年度新建项目,按期完成工程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满足教学、实训、办公和师生需要。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提高环境建设品位,努力建设整洁配套、风景优美、风格协调、布局合理的有特色花园式校园。

2.加快信息化校园建设

加快学院信息化建设步伐。投入600多万元,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系统,建成可靠的网络安全、用户管理以及运行维护体系,满足网络和远程教学需要,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存储、网络计算体系和服务器集群,打造数字化校园,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和现代化。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培育大学精神,凝炼办学理念,践行“立德、躬行、博识、厚技”的校训,进一步挖掘“励园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励炼技能本领,励志全面成才,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努力建设兼容并包、传承创新的精神文化。

建设制度文化,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高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能力,健全完善各类制度,形成学院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努力建设科学规范、激励自律的制度文化。

打造校园精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校企文化、礼仪文化、绿色文化、和谐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院新的特色品牌项目,努力建设自强不息、个性鲜活的行为文化。

4、加强图书馆建设

2010-2020年期间,图书馆将继续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办馆宗旨,以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为基础,建立健全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专业建设发展相适应,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互为补充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到2015年,把图书馆建设发展成为管理科学、服务优质、功能先进、环境优良、有高职特色的同类一流的高校图书馆;到2020年,将图书馆建设发展成为以工科类为主、应用型、综合性的同类一流的高校图书馆和地区的信息存取中心。

图书馆在2010-2020年期间的主要任务:

一是投入资金800万元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到2015年纸质文献总量目标为27万册,到2020年纸质文献总量目标为40万册;到2015年报刊总数达到1150种,到2020年报刊总数达到1400种,其中专业期刊占期刊数量的80%以上;数字资源文献建设经费保持在资源建设总经费的35%左右并逐年提高,计划再购入符合我院专业发展的专业数据库资源和综合性全文数据库资源2.

二是完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和管理系统升级工作,优化信息管理环境,力争在2015年前电子阅览室容量达到200个机位,2020年电子阅览室容量达到300个机位。

三是图书馆在2010-2020年期间将引进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毕业生3-5人,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3-5人,学院相关专业硕士毕业生5-8人,力争硕士以上人员达到15人以上,图书馆职工人数达到35人以上,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在10人左右。

(九)学生管理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建立一套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生管理体系。抓好精神载体建设和礼仪载体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各种社团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的制度意识、规范意识、诚信意识和现代人格品质。

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对专职思政辅导员的选拔配备、培养培训、职称评聘、考核评优及发展等做出明确规定。按120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辅导员;今后十年,力争所有专职辅导员都达到研究生学历;进一步加大在研究生、青年教师中选聘兼职辅导员的工作力度,进一步优化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加强教育和培训,完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推进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进程。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学院发展需要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全面落实国家关于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与措施;学院和各系(院)相关部门都要提高对资助工作的认识,将其列入为学生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增加投入,不断完善和规范资助机制;健全贫困生档案;继续采取奖学金、助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方式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和学习优秀学生奖励力度。

(十)就业工作

落实就业目标责任制,确保就业工作“三个到位”及“四化”。构建职业指导体系,引导毕业生就业赢在起点。根据各专业特点,全方位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每年就业率保持98以上,排名全省同类院校前茅,逐年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树立学院就业品牌。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发挥政府对高校主渠道投入作用,积极争取二期基建资金和示范性建设经费,增加生均经费拨款和专项经费拨款。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广开门路,广纳财源,保证学院改革发展需要。

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财政法规和财经纪律。提升经费分配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

加大资金监管力度。严格监督学校建设资金,严格执行预算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建设资金合理使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提高服务水平质量为目的,规范运作,降低办学成本,不断提高产业收益,支持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提高资源共享度和使用率,提高整体办学效益。

(二)强化信息化保障

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注重实效、强化应用”的原则,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与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管理与服务水平,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建设覆盖全院的有线、无线综合型立体网络,将学院安防系统和校园网相连接,建设多媒体教室网络监控和远程操控能力,按标准配齐学院信息技术设备,建成校园网和网上教学、实训平台,并入大学城网络系统。完善门户系统平台和基础应用平台,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加快学院数字校园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技术应用和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

建立学院统一的电子身份认证体系,实现门禁、图书借阅、考勤等一体化。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基础平台,力争涵盖学院的数字图书馆、专业资源库、教学及科研信息库等项目。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建设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学院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建立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培训平台。

(三)加强组织领导

1、落实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责任

学院各级党组织和各部门、系部要把全面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和本规划纲要,推进学院高职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和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制度,加强调查研究,切实研究解决学院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工作监督制度,学院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全面推动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的实施,各部门要在学院统一领导下,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共同抓好贯彻落实。按照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明确责任,确保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顺利实施。

2、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院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完善促进学院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学院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培养培训和干部交流任职的力度,为学院示范性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加强学院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和完善学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党务公开。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和学术腐败问题。

(四)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学校、平安校园和绿色校园活动,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权益保障和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及时消除和化解影响校园和谐稳定的因素。加强校园网络和意识形态领域管理,完善校园网络建设、运行、服务、监控和安全制度,巩固和夯实校园思想文化阵地。建立健全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机制,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和群防群治机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学院综合防灾能力,加强安全教育和演练,提高师生自我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0一一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