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事项名称: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索引号: 2016
生成日期: 2016-01-02   发布机构: 党政办
内容概述/关键字: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备注/文号: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公开时间:2016-01-02 点击:7476次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修订版)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2016年12月

 

TOC \o "1-3" \h \z \u 前  . PAGEREF _Toc494382893 \h - 1 -

第一章  发展现状. PAGEREF _Toc494382894 \h - 2 -

第一节 发展成效. PAGEREF _Toc494382895 \h - 2 -

第二节 发展环境. PAGEREF _Toc494382896 \h - 9 -

第二章  总体战略. PAGEREF _Toc494382897 \h - 13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PAGEREF _Toc494382898 \h - 13 -

第二节 发展目标. PAGEREF _Toc494382899 \h - 14 -

第三章  主要任务. PAGEREF _Toc494382900 \h - 19 -

第一节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PAGEREF _Toc494382901 \h - 19 -

第二节 创新服务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PAGEREF _Toc494382902 \h - 23 -

第三节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PAGEREF _Toc494382903 \h - 26 -

第四节 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PAGEREF _Toc494382904 \h - 29 -

第五节 提升教研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PAGEREF _Toc494382905 \h - 31 -

第六节 实施开放合作办学,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 PAGEREF _Toc494382906 \h - 34 -

第七节 打造信息资源平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PAGEREF _Toc494382907 \h - 37 -

第八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PAGEREF _Toc494382908 \h - 39 -

第九节 全力推进新区建设,提升整体办学条件. PAGEREF _Toc494382909 \h - 42 -

第十节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凝聚强大发展力量. PAGEREF _Toc494382910 \h - 43 -

第四章  保障措施. PAGEREF _Toc494382911 \h - 46 -

第一节 组织保障. PAGEREF _Toc494382912 \h - 46 -

第二节 制度保障. PAGEREF _Toc494382913 \h - 46 -

第三节 经费保障. PAGEREF _Toc494382914 \h - 47 -


 

 

“十二五”期间,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湄职院”)顺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紧密对接莆田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绩,为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莆田市乃至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发展规划主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闽政〔201546号)《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莆政综〔20136号)《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莆政综〔201620号)《美丽莆田建设行动纲要》(莆委办〔20179号)等重要文件为编制依据,结合《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提出学院“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湄职院未来五年内涵质量发展、特色创新发展、开放合作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对于把湄职院建设成为 “亲地方产业、创行业特色、树职教品牌”的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为打造宜居港城、建设美丽莆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发展现状

第一节 发展成效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学院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快内涵发展,推动综合改革,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建设,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期间,学院通过了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获评教育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关心下一代工作联系点”、全国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蝉联第十至十二届省级“文明学校”、福建省“高校安全稳定先进集体”和全市“平安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被授予福建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福建省石化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校企合作课题《实施“校行企”合作的“英才计划”,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获2014年教育部“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我市职教成果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学院各项事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基本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目标,为“十三五”改革、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院现有占地总面积为473.67亩,总建筑面积16.5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16.74平方米;2010年起,实施生均拨款制度,生均拨款水平逐年提高,2015年达8000元。校园基本设施配套日臻完善,办学条件完备。目前,正在莆田城区兴建新校区,占地2000多亩,预计2019年底实现搬迁。

学院与中国电信莆田分公司“智慧高校”信息化战略合作,投入600多万元,建成核心网络达到10G互联。学院图书馆面积8408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达30.56万册,电子图书1872GB,期刊总数7866种,生均图书达60册。

学院现有生师比为17.4:1,拥有校内专任教师173人,外聘教师13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83人,占比47.98%;副高以上职称教师51人,占比29.48%;“双师双能型”教师112人,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专任教师86.82%

“十二五”期间,学院加大生源组织工作力度,稳步扩大了办学规模。全日制大专在校生从2800多人发展至2015年底的5040人(不包括五年专),在校生数跻身全省公办高职院校中等水平。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平均就业率达96.56%

二、专业对接地方产业

学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莆田市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专业服务产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新增了室内设计技术、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停招了部分专业,全院专业数达到36个;逐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艺术、生物与化工等10大类专业为主体的“工科为主,工艺美术、财经商贸、医疗健康等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学院拥有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2个、省级示范专业6个,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2012-2013年,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评价1个专业排名第一,2个专业排名第二,3个专业排名第四,共13个专业名列前十。

学院主编或参编规划教材、组编教材、校本教材59部;课程资源平台新增51门课程,完成对立项建设的13门校企特色课程、9门校企合作特色教材、9门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及37名教师申报的课改项目的验收;与莆田学院联办2个应用型本科专业。

三、校企合作持续深化

“十二五”期间,学院坚持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多种校企合作方式。

一是“英才计划”:与中国焙烤协会、中国轻工焙烤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合作培养职业店长,为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该成果获教育部“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二是现代学徒制:与莆田市寿山石雕行业协会合作,建立园区学院“上塘珠宝玉石学院”,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改革,初步形成了“四模一体”,即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招工招生一体化、中高职衔接、现代学徒制为一体的珠宝玉石人才培养模式,被省教育厅定为现代学徒制、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三是集团化办学:2015年,牵头成立福建九点职教集团,进行多元办学主体探索。通过与莆田市寿山石雕行业协会、莆田市泰扬工艺品有限公司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以企业为主,合作培养民族传统工艺传承技术人才。

四是“订单培养”: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安博教育集团、华昌珠宝有限公司、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协会福建基地复茂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专业,开展订单培养。

五是校内外企业培训、实训基地:与福建侨雄电子玩具有限公司、唐结仿古家具公司、中涵机动力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校中厂”,与莆田市邮政管理局、市快递协会、“四通一达”、顺丰速运合作,“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共建“快递物流校企合作基地”;与广州慕凌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工艺美术学院工艺品互联网+实训基地”;与中海石油(福建)新能源有限公司、福建华峰集团等共建员工培训基地、“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等。

六是职教服务联盟:学院牵头成立了“莆田市智能化装备技术服务联盟”,每个系部至少成立一个服务团队。学院师生自主研发的“码垛机器人”,为福建省华隆机械有限公司提供“重载荷码垛机器人”图纸和控制方案,使其量产,2015年码垛机器人应用技术工程中心获批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

四、技能训赛成绩提升

学院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实训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现有实训设备总价值5139.39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10185元。拥有校内实训基地48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省级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省级生产实训基地4个。依托校企深度融合建设校企实训基地120多个,确保学生有半年以上时间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实训任务。学生专业实训实习时间占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2015年底,学院被评为“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

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实施“两证一奖”制度,近年来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5%以上;学院团队在第一至第五届福建省技能大赛均获得团体优胜奖;“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三等奖2项,参加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0项。

学院已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维修电工、钳工、车工、工艺品雕刻工等26个工种的中、高级工、技师及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十二五”期间,学院培训总量2.2万人次,技能鉴定站被莆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优秀职业技能鉴定站。

五、校园文化凸显特色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发挥思想政治必修课主渠道育人功能,大力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重要内容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扣时代脉搏,服务学生发展,校园文化初步形成“163规划”,重点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历史传承文化、制度管理文化、校企融合文化、景观环境文化、行为规范文化等6种文化,培育了妈祖文化、微文化、爱心文化等校园文化品牌,先后有3个项目获教育部、教育厅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2013年,《微文化、大梦想》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4年,《建设八个一项目,推进妈祖文化四进校园》项目获评教育部全国“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是全省高职院校中唯一获奖的项目;2015年,《弘扬妈祖大爱精神,营造校园爱心文化》项目获福建省教育厅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学院还获第四届全省大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六、内部治理规范有序

坚持依法治校,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求,依法修订体现现代大学制度、具有学院特色的《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建立健全学院治理体系,完善内部治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定期召开教代会、党委会、院长办公会、院(系)党政联席会议,积极推进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由莆田市政府牵头的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优化办学合作机制。围绕学院发展目标要求,从办学机制体制等事关学院发展根本性问题入手,积极稳妥推行二级管理、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等关键领域改革,激发整体办学活力。

七、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党对学院工作实行全面领导,落实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为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和精神动力。注重理论武装,严格落实党委中心组、教职工理论等学习制度,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不断提升师生思想政治素质。注重基层组织建设,定期做好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严格基层组织生活制度,不断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党员队伍管理教育,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党风廉洁建设,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全面落实“八项规定”,做好内部审计、专项检查等工作,大力开展廉洁自律教育,努力营造风正气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十二五”期间,共有12名党员获省委、省委教育工委和市委表彰,6个基层党组织获获省委、省委教育工委和市委表彰。

回顾学院“十二五”期间建设和发展历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学院内涵建设还需不断夯实。专业结构要继续调整,以增强服务地方产业能力;教学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亟待进一步优化,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二是校企合作还需引向深入,寻求突破。从宏观政策上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从学院层面上看,校企合作的内容、形式和途径有待创新,以进一步积累相关经验,增强办学活力。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宜居港城、建设美丽莆田,创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的重要时期。服务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及时满足莆田市乃至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培养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学院办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所在。学院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争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

一、发展机遇

(一)国家政策叠加机遇

从国民经济政策角度看,为了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应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应对经济下行双重压力,国家制定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等一系列重要战略和行动,力求优化产业结构,释放新的发展动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国家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陆续出台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区域发展政策,以及莆田市深入实施建设美丽莆田的发展规划,这些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职业教育政策角度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重要文件,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目标任务,指明了发展方向。从莆田市政府政策角度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院的发展,《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莆政综〔20136号)《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莆政综〔201620号)《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等重要文件中都明确提出“支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成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为学院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二)经济社会发展机遇

一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机遇。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大趋势,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以及莆田市“全国新型城镇化”、“民营经济改革”、“社会资本办医改革”等七个试点推进,一批符合技术创新、生态环保、税收贡献的产业龙头项目落地建设、竣工投产等,势必带来莆田新的经济增长点,迫切需要以新理念破除新障碍,用新观念催生新状态。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职业院校的智力和人才支持,由此也为高职院校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一是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二是探索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加便利、优质和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和提高机会,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需求。《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将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集聚化发展,加快提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层次,延伸产业链、壮大总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产值规模均超万亿。《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三五”期间,莆田市将力争制造业水平迈入全省先进行列,促进化工(纺织化纤)新材料、食品加工、工艺美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医疗健康等产业建设成为福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形成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集群化进程加快、龙头带动明显增强、支柱产业基本形成的产业布局。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产值巨大、规模以上、从业人员需求量大的主导产业和大型企业“机器换工”的趋势日渐明显。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革新,在教育机制体制、教学方式方法、内容层次等各方面深化改革,切实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提高教育对社会的贡献度,实现创新驱动,效益发展。

二、面临挑战

(一)外部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一是面临本科高职院校冲击。随着国家鼓励支持1999年后举办的普通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转向应用技术型的高职本科发展,相对高职本科较好的生源质量以及相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预见,专科高职教育将面临严峻办学挑战。二是面临其他专科高职院校竞争。当前,专科高职教育进入一个强内涵、重质量、创特色、加快优胜劣汰、不进则退的新阶段,全省各高职院校都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竞相发展,呈现百舸争流的竞争局面。相对已完成规模扩张转入内涵质量建设的省内示范性高职院校而言,学院内涵品质建设、办学规模、办学基础设施、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既面临做“大”问题,即适度扩大办学规模,为内涵质量建设打下坚持基础,又面临做“强”问题,即强化内涵品质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赶超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如何抓住机遇,后发前赶,提速发展,迎头赶上省内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学院在“十三五”期间面对的课题和挑战。

(二)内部发展矛盾急需破解。一是办学规模扩大与内涵质量提升的矛盾。适度扩大办学规模,是学院“保开门”、为内涵质量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必然选择,而随着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政策变化,又对学院办学理念、内涵质量建设、人才培养水平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协调办学规模扩大与内涵质量提升的矛盾,实现以内涵发展带动规模适度扩张良性发展,是学院发展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建设发展与保障要素的矛盾。随着新校区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职教集团推进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学院将面临建设资金、人才、政策保障要素不足的问题,如何增强自身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办学对社会贡献度,吸引和争取资源要素保障和支持,是学院必须面对的紧迫任务。三是治理能力与学院发展内在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近年来,学院稳步推进“二级管理、绩效、职称评聘”为核心的治理体系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革进入攻坚期,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教职工重大利益的调整,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新矛盾。如何通过深化改革,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学院科学发展,是学院无法避免的新挑战。四是办学机制改革与既有制度政策的矛盾。如何破解在既有法律制度政策下,解决实践性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的问题,破解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特色学院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法律政策壁垒,形成鲜明办学特色,是学院必须攻克的难关。五是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矛盾。学院发展定位、专业布局、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如何进一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服务行业企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中心工作。

 

第二章  总体战略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对福建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教发〔20146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教职成〔20159号)《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7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闽政〔201546号)和《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教职成〔201549号)等国家、省、市有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福建省、莆田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办学方向,明确“立足莆田,面向福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办学定位,坚定培养“身心健康,品行优秀,技术精湛”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确立“创建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和“建成新校区”两个奋斗目标,坚持内涵质量发展、特色创新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亲地方产业、创行业特色、树职教品牌”的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为打造宜居港城、建设美丽莆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第二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发展,紧紧抓住中国制造2025、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区域发展叠加的难得机遇,坚持“立足莆田,面向福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办学定位,培养“身心健康,品行优秀,技术精湛”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认真做好二轮评估整改,全力创建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争取在2018年入选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培育项目,到2020年通过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验收,努力达到高职高专A类办学标准,使学院内涵建设、办学水平进入省内高职院校第一梯队,为建设高职优质校奠定坚实基础;加快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步伐,建成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并投入使用,打造省内设施一流、花园式的现代化高职院校。

二、主要目标

(一)规模目标

——办学规模。2020年,全日制大专在校生规模总量达到6500人左右,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稳定在1000人左右,全日制中职学生达4000人左右,总体办学规模达万人。在保持毕业生现有就业率的基础上,就业质量和创业率明显提升。

——校园规模。“十三五”期间,初步建成设施一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校区。到2019年,建成新校区东区(900亩)并投入使用,实现校园整体搬迁。

(二)内涵目标

——体制机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通过学院章程制定、执行,深入推进二级管理、绩效、职称评聘、量化考评等改革,开展现代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2020年,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基本建立;坚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建立健全政、行、校、企共同参与的办学机制,深化二元制、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和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等办学模式改革,到2020年,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校企协同育人办学模式。坚持以莆田市职业院校联盟为抓手,整合市内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中高职衔接发展。

——专业建设。“十三五”期间,集中资源重点建设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室内设计等8个品牌(特色)专业,着重打造智能制造、医疗健康2个重点建设专业群,带动培育文化创意、电子信息、化工能源3个优势专业群的发展,建设省级重点专业群、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各2个以上,新增省级“二元制”试点专业3-5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5个、省级示范专业点2个以上,完成6个左右院内专业评估,通过2个国际(境外)专业认证,专业与莆田“4+6”绿色产业匹配度达90%以上。

——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校企合编特色教材80本、校企合作特色课程64门;开发微课600集、慕课3门、在线精品开放课程30门、创新创业课程16门,其中,国家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1-2门、省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3-5门、省级创新创业课程3-5门;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2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以上;引进或开发建设虚拟实训室或仿真教学软件15项;立项并完成省级以上教改项目30项,力争取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每个专业群至少有一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二元制”试点,力争将上塘珠宝玉石学院建成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建成1个全国100示范性职教集团;新建1个混合制二级学院。

    ——师资团队。加大高层次、实践型人才引进力度,重点推进“双师双能”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教师能力提升等五项工程建设,强化考核管理,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到2020年,引进5-8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选拔副高职称以上专业带头人20名,每个重点专业有1名以上省级专业带头人,省级教学团队34个;专任教师总数达到26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1%左右,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达到60%以上,生师比达16.2:1;具有硕士学历学位及以上的教师达70%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5%以上,具备“双师双能”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80%以上,新补充专业教师(含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中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比例提高至50%;兼职教师达140人以上,占专任教师比例20%-30%

——实训条件。在加强现有实训基地建设基础上,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按照理实一体化的要求,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教学区的建设。到2020年,设备总值达1亿元,力争新增10个、续建30个左右实训(实验)室,建设8个实训中心,3个院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新增省级及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个,建成国家级大师(民间技艺大师)工作室 3 个以上,建设1-2个以产业为纽带的市级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建成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推进院外实训基地建设。到2020年,院外实训基地达到180个以上,力争每个专业有3-5个院外实训基地,新建4个“厂中校”。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到2020年,在新校区建成14000㎡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入驻项目达45个以上,年产值达400万以上。

——教研科研。“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学术论文公开发表达550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论文达到50篇以上,力争20篇以上高水平学术论文被SCIEICPCI等检索系统索引;承担省部级课题5项以上,教育厅课题90项以上,莆田市科研项目10项以上,其他15项以上,使得承担各类纵向科研课题120项以上,横向科研课题50项以上,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共50项;争取各类教科研项目的资助经费达500万元,学院配套资金150万以上,课题总经费达800万以上;将“码垛机器人福建省高校工程中心”建成省高等职业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为区域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研发基地,到 2020 年提供技术服务或技术咨询不少于22项,完成技术服务到款额不低于学院总收入的 3%,建成3个以上的省级创新平台。

——社会服务。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施“百千万行动计划”,即职业培训、鉴定、考务等社会服务年创收达到100万元以上,稳定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达1000人以上,非学历教育培训达到10000人次以上。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需求,紧扣建设美丽莆田的发展要求,主动对接莆田“4+6”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专业服务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着力建设重点(特色)专业群、品牌(特色)专业,提高专业与地方主导产业的契合度,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不断深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一)科学规划专业布局。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紧扣莆田“4+6”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专业布局,主动对接莆田鞋服、化工(纺织化纤)新材料、工艺美术、食品加工4个千亿产业和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医疗健康、建筑、能源6个五百亿以上产业,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创意设计4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在做好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基础上,科学制定《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专业服务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成立包含行业企业专家的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科学论证专业规划与布局,根据各专业每年的《专业设置需求分析和预测调研报告》和《专业设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专业优化调整,实现“工科做强,工艺做精,工商做优,医学做特”,全力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五”期间,力争专业与莆田“4+6”绿色产业匹配度达90%以上,总数规划在30个以内,每年招生专业控制在25个左右。具体见表1

1  “十三五期间专业设置情况表

院系

现有专业

2016

新增专业

2017

新增专业

2018

新增专业

2019

新增专业

2020

新增专业

新增专业

小计

撤消专业小计

自动化工程系

电气自动化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工业机器人技术

 

 

智能产品开发 

 

2

3

信息工程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动漫制作技术、软件技术

 

数字展示技术(VR方向)

大数据技术应用

 

移动应用与开发

3

3

机械工程系

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智能控制技术

 

 

1

2

化学工程系

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生物质能应用技术

食品检测技术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

  

 

3

4

工商管理系

会计、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

财务管理

 

 

移动商务

 

2

3

建筑工程系

建筑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工程造价

 

 

 

 

城乡规划

1

2

工艺美术学院

家具艺术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艺术设计、建筑室内设计、宝玉石鉴定与加工

 

广告设计与制作

 

工艺美术品设计与制作 

 

2

3

医学院

医疗设备应用技术

护理

 

 助产

中医养生保健

 

社区康复

4

0

合计

31

4

3

5

3

3

18

20

(二)重点建设品牌专业

紧密围绕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紧扣莆田市“十三五”规划、《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等要求,紧贴莆田“4+6”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学院专业建设基础,集中资源重点建设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宝玉石鉴定与加工、物流管理等8个品牌(特色)专业,着重打造智能制造自动化、医疗健康2个重点建设专业群,带动培育文化创意、电子信息、化工能源等3个优势专业群。“十三五”期间,建设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2个以上、省级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点2个以上,新增省级“二元制”试点专业3-5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5个;完成6个左右院内专业评估,通过2个国际(境外)专业认证。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深化课程教学建设。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人才培养要求,推进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在课程建设上,突出实践性教学,加大实践课比例,严格落实体育、思政课程标准要求,将课程整合为社会方法模块、专业技术模块、创新创业模块,推进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互融通,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上,广泛推广项目、案例、场景和模拟等先进教学方式,促进学做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考核评价上,建立健全家长、社会、企业、第三方多元评价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十三五”期间,立项并完成省市(厅)级以上教改项目30项,力争取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工科专业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60%以上,其他专业达55%以上。

(二)深化教学资源建设。健全学院教材选用管理制度,重点建设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教材,鼓励优秀教师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体现高职特色的校本教材和校企合作特色课程;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引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加强网络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推进微课、慕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快仿真职业教学环境情景建设,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十三五”期间,建设校企合编特色教材80本、校企合作特色课程64门;开发微课600集、慕课3门、在线精品开放课程30门、创新创业课程16门,其中,国家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1-2门、省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3-5门、省级创新创业课程3-5门;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2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以上;引进或开发建设虚拟实训室或仿真教学软件15项。

(三)深化质量保障建设。建立健全院系两级质量保证组织架构,成立学院质量监控中心,充实系(院)以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为主体的督导队伍,强化人才培养数字化监控平台建设,全面落实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围绕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成长需要,积极推进第三方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加强教风学风和教学组织建设,严格落实领导巡课、听课、抽查教学、示范课、周教学例会等教学质量制度,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第二节 创新服务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以德树人为根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文明、平安校园,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建立健全班每周、系每月、学工处每季度、院每学期的学生思想工作分析会,构建“大思政”工作网络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思政课教师、关工委老同志等思政队伍建设,落实待遇政策,拓宽晋升渠道,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参加上级轮训、业务培训、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思政队伍工作能力和水平。“十三五”期间,每年派遣3-5名辅导员参加素质拓展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培训学习,遴选1-2名中青年思政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配强配齐专任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思政实践基地建设,增加思政实践课比例,提高课堂吸引力、感染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形势与政策报告会、道德讲堂等平台建设,提升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等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将解决学生“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工作关键点,持续完善社区服务中心人员、设施配备和管理机制,持续提升社区人居环境水平,持续健全易班管理系统,持续完善以“奖、助、勤、贷、补、减(免)、缓”为主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十三五”期间,新增思政实践教学基地1-2个,争取3个以上省市级思政立项课题,实现省级以上思政教改项目和优秀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二、突出就业创业教育

(一)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质量。加强对就业组织领导,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充实调整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大对就业投入建设力度,确保就业人员、经费、制度等保障要素到位,提高就业服务保障能力。构建全方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讲座等就业教育和就业咨询,打造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等功能比较齐全的公共就业网络平台,定期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及职业发展进行跟踪,推进毕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拓展就业渠道,积极对接莆田乃至福建行业企业,建立健全用人单位信息库,密切与省内、外各地劳动人事部门的合作,联合举办大型校园供需见面会,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确保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十三五”期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年底毕业生就业率保持100%,专业对口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争取各项指标位于省高职院校前列。

(二)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创业质量。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加强创新创业组织力量,充实调整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将现有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升格为创新创业学院,具体负责创新创业教学、竞赛等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本校创新创业教师培训考证提升能力水平,聘请优秀企业家、校友担任创新创业导师,造就一支高素质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开发包含“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提高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水平;依托现有省级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和市高校毕业生创业育成基地,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区域领先,省内一流创新创业基地。“十三五”期间,在现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基础上,在新校区再建14000㎡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入驻创新创业项目达45个以上,年产值达400万以上;确保每年有创业项目得到省、市财政支持,省赛参赛项目学生数不低于毕业生数2%

三、突出文明平安建设

坚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经常性文明督导活动,继续抓好道德讲堂活动,构建文明创建长效机制,促进校园精神文明问题由治标向治本转化,不断提升师生文明素养;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落实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开展经常性法制教育、安全教育、防灾自救和应急演练,加大校园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重点防范“校园贷”、传销诈骗等违法行为,不断提升师生安全感。“十三五”期间,努力争创省级文明校和市级一类平安单位。

 

第三节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能力水平为目标,坚持“引派结合,培聘并举,专兼和鸣,校企融通”的原则,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师资引进、培养和管理力度,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发展,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双能”师资队伍。

一、 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一)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加大培养人才力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对口或相近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学位,提升师资队伍学历层次;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扩大高职称教师比例,优化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依托福建省师资闽台联合培养中心和对台合作交流项目,定期选派专业骨干教师、管理干部赴台培训研修;加快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培育、选拔、认定工作,在培训、进修访学和教科研等方面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给予重点倾斜。“十三五”期间,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70%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35%以上;培养和选拔副高职称以上专业带头人20名,每个重点专业有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新增省级以上教学团队3-4个。

(二)实施“双师双能”教师培养工程。建立健全“双师双能”教师的认定、培养、考核和管理机制,修订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访问工程师”、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等制度,依托行业企业共同培养“双师双能”教师,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鼓励教师参加相应职(执)业资格证的培训考核,及时兑现各项技能竞赛奖励,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十三五”期间,学院“双师双能”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80%以上;新补充专业教师(含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中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比例提高至50%

(三)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工程。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建立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差异化培训机制。进一步落实《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对新任教师实行指导制度的规定》,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增强新教师、年轻教师教学水平;定期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培、省培、下企业锻炼等,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分期分批选派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到省内外、境内外研修访学,提升其科研水平。同时,推行“互联网+”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模式,依托在线学习中心等平台,建设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升师资培养质量。“十三五”期间,年外派访学2人以上,进修培养5人以上。

二、 加大师资引进力度

全面落实《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试行)》,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从省内外高校、台湾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引进紧缺专业的博士生、高职称教师、高技术高技能等高层次人才,发挥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服务和学术引领作用,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实践型人才引进力度,围绕重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部分高校教师系列岗位转为其他系列专技岗位,用以引进具有行业企业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坚持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人员互派互聘、挂职锻炼等方式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人才资源,以解决实践型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加大兼职教师建设力度,按照“少重所有,多重所用”的思路,建立外聘教师资源库,完善兼职教师聘请制度,选聘社会、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多渠道招聘高素质专任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十三五”期间,引进5-8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专任教师总数达到26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1%左右,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达到60%以上,生师比达16.2:1;兼职教师达140人以上,占专任教师比例20%-30%

三、加大教师管理力度

严格执行《贯彻执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试行)》等有关规定,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等重要依据,实施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促进教师养成高尚师德师风。推进教师岗位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职称评聘机制,推动教学、科研、技能竞赛等各类型教师“竞相发展”,形成学院教学、科研和技能“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实施岗位聘后管理,强化聘期考核,探索建立低职高聘、高职低聘、“以岗定薪”、“优绩优薪”的激励机制,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健全教师综合考评和绩效分配机制,将教师综合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绩效分配等挂钩,形成有效履行岗位职责的良好氛围;探索开发人事考核信息管理系统,提升人事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进一步调动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学院科学发展。

 

第四节 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以重点(特色)专业群的实训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一步规范实训基地管理,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和制度;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一、提升院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依据专业(群)建设“十三五”规划目标,以五个重点(特色)专业群的实训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产、学、研、训、赛、考融通的院内实训基地。“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4000万元,力争新增省级及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个,新增10个、完善30个实训(实验)室,新建 8个实训中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亿元;建设1-2个以产业为纽带的市级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积极争取纳入全省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建成3-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以上国家级大师(民间技艺大师)工作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集团化办学、混合制二级学院、现代学徒制、订单式等校企合作载体,实施“引企入校”发展战略,引进行业企业资金、设备、人才、生产线、管理模式等,建立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经营管理、设备水平同步的“校中厂”实训基地。“十三五”期间,新增3个“校中厂”和生产性实训基地。

二、拓展院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坚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依托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载体,主动对接莆田云度新能源汽车、华佳彩、福联电子、华峰实业、佳通轮胎等大型企业,不断扩大院外实训基地建设增量,满足所有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十三五”期间,力争每个专业有3-5个院外实训基地,使院外实训基地总数达180个以上。以适应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为目标,推进产业园区、企业车间办学,探索校行企共建“厂中校”模式,使更多的实践课教学在企业进行,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人员、设备、产品、管理等资源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十三五”期间,新增4个“厂中校”。

三、建立健全实训基地建设体制和机制

建立健全院内实训统筹管理制度,进一步修订、补充、完善资产管理、设备运行维护、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等,定期开展资产清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实训基地过程管理及实践教学运行保障机制建设,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实现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促进学生技能提升。建立健全院外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健全院外实训基地管理规定,明确校企双方、院系两级实训基地投入、维护、管理等职责,推动院外实训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提升教研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教科研组织工作,培养优秀教科研团队,提升教研科研能力和水平;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精准扶贫等重大工程,大力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增强辐射能力,提高办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一、提升教研科研水平

(一)加大教科研投入力度。加强教研科研力量,将科研所从教务处剥离,升格院内二级单位,统筹院内教研科研、技术研发、成果转换等工作,提升学院教科研管理水平。加大对教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增加重点项目的教科研配套经费,争取各类教研科研项目的资助经费达500万元,学院配套资金150万以上,课题总经费达800万以上,重点用于纵向省部以上课题配套、高层次学术交流、横向课题和高水平成果奖励、院级课题资助等。

(二)培育优秀教科研队伍。注重教科研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的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科研中的带头作用,支持项目申报、研修访学、教科研能力提升培训;依托“莆田市智能化装备技术服务联盟”、“码垛机器人福建省高校工程中心”和院级9个技术服务团队等平台,加强对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着力培育一批以研究生为主、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科研团队。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访问工程师”制度,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研发,提升教师教科研创新能力。

(三)提高教科研学术水平。加大对高水平教科研成果、省部级以上课题、50万元以上横向课题的奖励力度,切实做好教师课题申报动员、指导、服务和成果转换等工作,激发教师教研科研活力。“十三五”期间,争取核心期刊论文达到50篇以上,力争20篇以上高水平学术论文被SCIEICPCI等检索系统索引,承担省部级课题5项以上。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将“码垛机器人福建省高校工程中心”建成省高等职业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努力将该工程中心打造为区域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研发基地。

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一)大力开展技术服务。整合优化院系两级实训基地、师资等资源,推进产学研合作、应用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发挥“莆田市智能化装备技术服务联盟”、省级“码垛机器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9个技术服务团队作用,参与莆田产业行业以及企事业技术改造、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和决策咨询,帮助解决企业技术应用难题,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主动深入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更新、高新技术培训,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技术推广,解决企业实际难题。“十三五”期间,承担横向科研课题50项以上,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共50项;达到提供技术服务或技术咨询不少于22项(次),完成技术服务到款额不低于学院总收入的3%,每年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至少2次以上。

(二)大力拓展社会培训。实施“百千万行动计划”,即职业教育培训创收达到100万元以上,稳定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达1000人以上,争取非学历教育培训达10000人次以上。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校地合作、校行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军合作等5种途径,拓宽培训领域,完善培训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教育精准扶贫、新型职业农民、新型产业工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行业企业员工在岗能力提升、职教联盟师资、民营医护人员、军地两用人才、农村淘宝合伙人、残疾人培训等,做好社区文明礼仪培训、家政服务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认证与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达3000人次以上。继续承担成人学历提升工程,开展函授、网络和自考等教育助学培训,“十三五”期间,申报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农民工求学圆梦培训基地,年培训人次力争达在校生人数的2倍以上。

 

第六节 实施开放合作办学,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

坚持特色创新、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品牌;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对外高校交流与合作,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多形式、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

(一)着力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调整充实由莆田市政府牵头的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建立健全理事会章程和议事规则,发挥理事会在学院发展战略规划、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咨询指导作用;积极吸收行业企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企业指导;成立校企合作办,主抓校企合作办学,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实现校行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十三五”期间,新增大型合作企业50家,大型行业5-8家。

(二)深入探索集团化办学。持续推进多元投资主体的福建九点职教集团建设,推动集团成员单位之间在教学、科研、产品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紧密合作,形成具有显著区域性特色的职教集团,为后续集团化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集团化办学经验。在此基础上,着重与厦门布塔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含动漫设计、室内设计、电子商务等12个专业的莆田大数据职教集团。“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1个全国100示范性职教集团,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建设省级现代学徒制4个项目、省级 “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6个项目,着力破解项目建设中政策、生源、资金使用等问题,认真总结实践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进项目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拟新增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5个、省级“二元制”试点专业3-5个,每个专业群至少有一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二元制”试点,力争将上塘珠宝玉石学院建成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四)深入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学院“一大三小”(一个大专、三个中专)福建独有、全国不多的客观现状,积极探索中高职在专业布局与建设、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开发、共享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办学、技能训赛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中高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衔接贯彻、协调并进发展,探索出具有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中高职衔接办学品牌。“十三五”期间,新增福建省中高职衔接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项目2个以上。以莆田市职业院校联盟为平台,发挥高职院校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全市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强化成员单位在专业布局、实训设备共享、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实现区域内职业院校“集群发展”,促进区域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提升。

(五)深化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建设。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建设,加大对上塘珠宝玉石学院、医学院、安博软件学院、华昌珠宝学院等单位的支持力度,深入探索混合制二级学院中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资金投入、决策管理、利益分享、责任分担、质量监控等运行机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依托职教集团建设,争取新建1个混合制二级学院。

二、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深化国(境)外校际交流与合作。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期,主动融入并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福建)建设,深化与中德诺浩教育投资机构的合作,引进中德诺浩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提升机械类专业教学水平;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派出教师海外研修访学,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空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若干所高水平职业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十三五”期间,争取1-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教育机构开展签约合作,新增合作专业2个。

(二)深化闽台校际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与台湾弘光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中州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推进联合办学、资源共享、教师互访、学生互派、教研科研、专业认证等实质性合作,提升合作水平;持续举办国台办、省台办立项项目——海峡两岸大学生妈祖文化夏令营活动,推动闽台高校文化交流。“十三五”期间,争取新增3所台湾高校签订合作协议,2个专业通过台湾IEET认证,每年至少选派58名,并逐年增加优秀学生或骨干教师赴台交换学习。

 

第七节 打造信息资源平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以《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范(2011-2020年)》为指导,落实国家“互联网+”战略部署,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加大力度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分阶段分批次实施一些重点项目,增强信息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多方面能力,构建一个多元化、人文化、智慧型、技术先进的信息服务环境,建成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一、改善基础设施,增强物质保障

全面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备水平,实现服务器虚拟化,建成骨干万兆的高速校园网络;在教学区和办公区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成“有线+无线”物联感知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移动录播系统、高清智慧教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常态化录播教室等硬件设施,提升远程教学水平;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建设,完成互联网带宽优化安全及上网行为审计项目、服务器虚拟化安全项目、门户网站及信息系统漏洞扫描管理安全建设,启动网络安全、网络运维审计系统、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和服务、集中管理平台安全中心、Web应用防护系统WAF和网页防篡改软件HWAF等项目建设,提高校园网络的安全性、扩展性和可管理性。

二、 建设共享平台,推进管理智能化

加强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

一信息门户平台、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应用系统整合数据清洗与整合平台,集成现有的各项业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建成集人事、学工、教学、后勤、财务、一卡通、图书管理等一站式服务体系,为辅助决策提供数据服务;建设智能文档云存储,加速信息的移动访问和共享的效率;加强校园智能化、可视化平台建设,重点推进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管理项目为核心智能化平台建设,为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提供有力保证。

    三、建设共享中心,丰富教学资源

按照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和素材级教学资源三层结构,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建设实训教学管理系统和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实现实训管理网络化;加强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建设,升级网络平台软件及其配套硬件,建设一个面向全院的教育云共享平台和移动办公平台-VPN,实现教学资源中心、师生网盘服务、教学档案资料中心数据资料交换共享;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课程资源,以知名院校慕课、微课,网站公开网络课程视频为补充,进一步充实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发微课、慕课、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满足教学、科研的数字资源需要。

四、注重能力建设,提升教学成效

注重师生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经验交流与现场观摩活动,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的运用。建立健全教师信息化教学机制,通过培训、讲座、竞赛等手段努力提升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全省性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力争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奖项。

 

第八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通过五年建设,实现地方文化有特色、优秀文化得传承、校企文化融合见成效、文化活动创品牌,形成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特色“三位一体”和具有学院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凝练培育多元并包、传承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

构建教育、实践、制度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依托校园网、微信、微博等媒介载体,深入开展“中国梦、湄园梦”等主题实践活动,在全院形成践行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良好氛围;完善校训、校标、校歌等校园文化建设,继续加强校史馆建设和维护,策划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进一步凝练培育学院精神文化;开设人文素质、传统优秀文化、思想道德、工匠精神相融的通识课程、讲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廉洁文化、福建地方特色文化、工匠精神进校园,陶冶师生的德行,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十三五”期间,开设相关的通识课程不少于10门。

     二、提升优化个性凸显、特色鲜明的校园形象文化

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优化校园文化景观布局,建设与校园环境相融合、彰显大学精神、办学理念,融合文献名邦特色乡情的文化景观、专题性纪念雕塑等;推进运动场馆、艺术中心、学术报告厅等文化设施建设,为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将妈祖文化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妈祖文化“八个一工程”(一条文化长廊、一套读物、一所研究机构、一项实践品牌、一个夏令营活动、一批特质社团、一个节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构建“妈祖文化+素质教育”育人模式,将妈祖文化与涵养人文精神、培养职业道德、提升素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相结合,形成妈祖文化+立德、启智、健体、审美、实践、志愿服务以及创意创业的具有妈祖故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象,有效服务一带一路文化融合互动建设。按照统一、规范、明确、美观的要求,完成对新旧校园各类建筑物、道路的规划命名、指示牌和标示牌设计,规范校标、校徽、学院名称、学院标准色、文宣材料等形象标识设计和使用,扩大学院形象建设成果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学院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着重建设严谨求实、活力创新的校园行为文化

推进文体艺术活动项目化,每年坚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技能节、爱心节等活动,发掘和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文艺技能才能,繁荣校园文化生活;推进体育锻炼活动持久化,广泛开展阳光体育锻炼活动,让学生走向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推进学生社团活动特色化,确保每个社团有“一位指导教师、一个挂靠单位,一项特色活动,一定经费保障”,做到“一社一品”;推进志愿者服务活动经常化,开展环境保洁行动、义务维修电器、扶贫帮困送温暖等志愿服务活动;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多样化,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心策划“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升活动的质量和品位;推进网络文化活动精品化,充分利用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技术,精心打造微文化作品,传播校园正能量,营造文明健康网络文化氛围;推进校企文化融合化,将产业、工业和企业先进文化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三五”期间,保持40个左右有影响的学生社团规模,每年推出不少于30项的社团特色活动,2年打造一项“精品”校园活动向全院推广,有2项以上专项校园文化项目获省级成果奖项,实现全校志愿者注册人数达80%,每年志愿服务时间不少于48小时。

 

第九节  全力推进新区建设,提升整体办学条件

坚决按照莆田市委市政府关于学院整体搬迁的决策、规划和目标,全力推进,做好工作。新校区规划总面积达2000亩,坚持按照标准、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做好新校区建设。十三五”期间,建设东校区(90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0亿元,力争2019年下半年实现现有高、中职整体搬迁。

新区建设体现“以生为本、文脉延续、环境协调、彰显特色”的规划原则。功能布局上,围绕学院工科为主的职业教学和实训特点,采用“理实一体”和“专业簇群”的布局思路,促进校园的多元交流和专业融合,建设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校园。

2 十三五规划计划建设项目

项目东区(含一期、二期)经济技术指标

单位

总用地面积

600172.69

可建设用地面积

600172.69

总建筑面积

484459.2

地上建筑面积

437024.2

其中

院系教学

18831

m2

院系实训

101306

m2

公共教学

10913

m2

图文信息中心

22477

m2

对外培训及交流中心

28954

m2

报告厅

4162

m2

学院办公

7338

m2

院系办公

6361

m2

学生宿舍

138702

m2

食堂及学生活动中心

22073

m2

体育馆及附属用房

10508

m2

体育场看台

3484

m2

学生创业园与学生创业街

13367

m2

教师公租房

40529

m2

教师公租房配套用房

655

m2

幼儿园(6班)

2296

公租房地面生态停车库

529

后勤附属用房

4442

m2

开闭所

99

m2

地下建筑面积

47435

(其中)人防建筑面积

18733

计容面积

433790

容积率

0.73

建筑密度

18.4%

绿地率

30%

机动车泊位

920

其中

地上(生态停车库)

26

地上(室外)

386

地下

508

非机动车泊位

10730

其中

地上(架空层)

3440

地上(室外)

2150

地下

5140

学生规模

10000

 

注:保留建筑礼园面积未纳入本表。

 

第十节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凝聚强大发展力量

     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做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等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院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凝聚强大发展力量。

一、 抓好理论武装建设

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健全党委中心组、党员教职工理论学习、三会一课等理论学习制度,持续推进党的理论“三进”工作,增强师生“四种意识”,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校园网、院报、微信等新媒体阵地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普法教育、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党的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高度融合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抓好基层党建建设

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完善基层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党建例会、党政联席会议等制度,实现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同步推进、同频共振;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费缴纳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推动基层组织生活正常化、规范化;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好党员发展、党建调研等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围绕办学需求,突出党建特色,深入开展支部立项、“三个好”等工作。“十三五”期间,争创省、市级先进党组织3-4个,省级党建特色成果1-2个。

三、 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和民主公开、竞争择

优方针,健全科学完善的干部选拔任用、培养管理、考核监督制度体系;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干部考核激励机制,突出考核评价的规范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深化干部制度改革,通过干部轮岗、调派、交流,建立一支学历、知识、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

四、抓好群团组织建设

坚持党建引领带动作用,指导推动共青团、工会、妇联、关工委等群众组织建设,形成党建带团、工、妇、关工作的有机融合、互相促进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加强党对共青团改革领导,充分发挥共青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服务学生等方面作用;进一步加强工会建设,强化工会服务教职工职能,重视教代会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保障好教职工权益;进一步加强教育部关工委联络点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关工委老同志优势作用,促进青年师生成长成才。

五、抓好党风廉洁建设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规党纪,扎实推进党风廉洁建设。进一步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完善党风廉洁建设责任考核、干部廉政谈话、责任追究、廉洁教育、党务公开等制度,落实“一岗双责”,把党风廉洁建设工作纳入学院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目标管理,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提高各级党员干部落实党风责任制的自觉性、主动性。进一步落实纪委监督责任,推进纪委聚焦主业,按照中纪委“三转”要求,重新安排班子成员分工,让纪委书记主抓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再分管其他业务工作,让纪委聚焦主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成立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与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暨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制定学院分项发展规划,督促各项规划的贯彻、推进和落实;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办学需要,适时调整,确保各项规划落到实处;各单位根据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及各专项发展规划,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任务分解指标、年度实施计划。成立学院督查领导小组,完善干部任用、管理和考核问责机制,提高管理队伍执行力,为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落实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第二节 制度保障

按照《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莆政综〔201620号)《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莆政综〔20136号)等支持学院加快发展相关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院内相关配套措施和制度,用足用好用活上级支持政策,推动学院科学发展。以制定、执行大学《章程》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以“二级管理、职称绩效”为核心的治理体系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校园管理、监督检查、干部任用等制度,促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落实提供可靠制度保障。

 

第三节 经费保障

“十三五”期间,学院办学经费渠道将得以进一步拓宽,政府支持力度逐步增大,对学院事业发展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一是财政公共预算拨款增长。《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莆政综〔20136号)规定,到2017年市本级生均拨款标准将达到1.2万元,不含专项经费。二是学院事业收入增长。随着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院经费收入也将相应增加。三是专项资金拨款增长。国家级艺术雕刻资源库、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省级职教集团等重大项目建设,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拨款将明显增长。四是社会资金支持办学力度增大。未来几年,学院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深入推进,社会融资渠道将得到拓宽,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支持学院办学资金将明显增长。五是金融机构融资力度增大。基于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省市重点项目,莆田市财政及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等主要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加大市财政支持和对学院放贷力度。这些办学经费增长增加,为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落实提供坚实经费保障。